新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 第2648章证明之中血光

第2648章证明之中血光

上一页诡三国章节列表下一章
难的事情,更不用说如果遇到一些意外情况了。
之前斐潜也有办过随贡科,也就是在每年各地郡县押送税赋进长安的时候,当地的学子可以跟着一起随贡进长安,参加考试,这样学子也比较有路途上面的保证。
可问题是,这个随贡科的名额,也不是无限制的。每个郡县,根据赋税高低,最多的也就是二三人,少的只有一人,甚至有的县实在是太小,所以干脆都没有。毕竟随贡科的学子吃食什么的,也是要这个郡县负责的,若是有些关系的还好说,没关系的还想要郡县里面多负担一个人的路费伙食费,大郡没问题,小县么……
而且又不像是后世,火车飞机一坐,便是完事。这一路走走停停,耗费可是不小。同时这些随贡的学子,也未必能够考得上,那么回去的路费么,可就是要自己准备了,这又是难住了一大批的人。
毕竟斐潜每一次开考,除了前几次的人数偏少以外,往后都是越来越多人,近两次都上千了,这么多人参考,各郡县翘楚才流汇集,又不是考六十分万岁的那种模式,而是取前一二十名,顶多是到四五十人,其中竞争之大,可想而知。
这还是斐潜特意放宽了取才数额,并且增加了不同科目的考举,这要是真的历史上的科举,那是更加的严格,或者说是稀罕。很多有才华的人,未必都有运气,比如杜甫一生都没能考取什么正经功名,王维则从太原冒籍京兆,李商隐也是连考数年之久。
在历史上科考的初期,根本就没有像是斐潜这样,还注重其他郡县的学子。历史上唐代科举,开元之前所重,唯两监而已,即东西两都国子监,国子监内的学子考中几率更高,至于其他郡县学子么,所取不过一二人,乃至于常常是颗粒无收。
若是不想要在路途上耗费精力,想要在长安待着,不和随贡科的学子竞争,而是参加斐潜增设的恩科,那么就必须要有久居京都的财力。而很多人的财力并不允许,若不是什么豪族大姓,家资殷实,做个京漂是很不容易的。
恩科虽然也好,可和随贡科不同的是,斐潜特开的科目考试,是专选事才的,所以原则上来说,参加考试的的人自然是更广泛,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宫子弟和各郡学子,只要自认有此专才,都可参加考试。
这就意味着,不仅是普通学子,还有一些对于当下官职并不满意的普通官吏,也同样可以参加考试!
这样的制度,对于那些普通吏员,当然是一件大好事,可是对于普通的学子来说,就无形当中被提升了考核的标准,没有实际上的行政经验,没有更广阔的格局观,没有田间地头的实践,就往往难以超过这些已经沉淀了一两年,甚至更长时间的基层官吏。
所以,不管是斐潜当下的科举,还是历史上的科举,成功者都是少数,还有大量的分母,永远都爬不上那一条线。
司马懿沉声说道:『社稷取士,法不循一,各有利弊,无可摘指。命途或有乖张,但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诸位或经挫折,仍能保养热血志向,单此守志不弃一项,便胜世道凡俗诸多,着实不易。今河东试举,便是为了取才高而未能达者,沉寂而未能取者,使诸位可以一展所学,不负年华!』
为首的中年学子低头而拜,『在下不敢妄言胜于旁人,唯有如君所言,不负当时而已!今得骠骑垂怜,河东开恩试科,便犹如枯禾喜逢甘霖!愿全力以赴,倾我所学,证此一身!』
讲到了此处,众学子又是齐齐而应,躬身而拜。
中年学子一人所言,何尝不是众学子的心声?
不得志之人,世道常有,谁又不想证明自己?
本章已完成!
上一页诡三国章节列表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