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> 第194章 此子,非孔明不教,乃教不了也

第194章 此子,非孔明不教,乃教不了也



而五口之家一年的消耗,口粮80石,田租4石,食盐229钱,衣服187钱,更赋、算赋、口赋大约706钱,种子和农具和饲料大约792钱,祭祀往来和零散开支大约208钱,共计花费5700钱。

咋以看,似乎还有富裕。

但是实际情况下,算赋与口赋,也就是人头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即便是和平时期,人头税的支出也超过田租的五倍,而随着战乱时期,人头税更是会逐渐增加,没有上限。

类似于三倍、五倍,那都是小意思。

汉末诸侯混战时期,十倍也就是平平无奇。

而如今只这样也就算了,可地方官府才不管那么多…

他们没钱了就收各种赋税——算赋、口赋、水赋、井赋,就是夏天炎热,伱在树下乘凉也得交税。

一来二去,农民付不起这些钱,那只有破产这一条路,然后要么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农或奴仆,要么就只能成为流民!

自耕农在这个时代已经几乎瓦解。

刘备太清楚这些了…

刘备的父亲刘弘曾经还做到过东郡范县令,可…自打早逝后,就是刘备这样的县令之子,也会不堪重负,迅速的没落。

更别说普通的百姓了。

刘备指着关麟的竹简,“其实云旗写的这一段,最是让我感同身受。”

诸葛亮抬眸,他注意到,这是在提出“摊丁入亩”这条田税之后,关麟的一番解析。

——“为什么会出现流民?”

——“举个例子,以前是一百个人耕种一千亩的土地,平均每个人十亩地,可现在人变多了,成了一百二十个人,因为农具的进步,只需要五十个人就可以耕种完这一千亩地!”

——“于是,问题就出现了,随着人口的增多、农具的进步,土地却没有增加,那么一定会有人耕不上地,被排除在外,成为失业者,这些失业者在乡村聚集起来便是流民,在城镇聚集起来便是恶霸!在山林中聚集起来,便是山贼!”

刘备将这番话读过,他不由得浮想联翩哪!

他无法想象,若是早年,没有同宗的叔辈刘元起的帮助,他会不会也沦为流民,风餐露宿,乞讨为生。

诸葛亮注意到了刘备的表情。

他微微挑眉,淡淡的问:“主公是想要推行这摊丁入亩的田税制度么?”

“自然。”刘备感慨道:“受过苦,才能体会到这些小民的不易,可许多时候,备亦是身不由己!”

诸葛亮再度提醒,“那主公可曾想过,若真要这么做…那主公就站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对立面了,光武皇帝中兴汉室靠的是大族,自古以来,还从未有人靠着农人与百姓的力量闯出一番基业。”

刘备指着竹简中的最后一句道:“也不尽然,孔明看云旗最后这一句,发人深省啊…”

“陈胜吴广、张角黄巾,这些起义都告诉我们,农民阶级作为领导者,是不可能创出一番基业的,但工人阶级却可以!”

“工人?”诸葛亮再问:“云旗似乎并未写出,何为工人?”

刘备眼眸微眯,“我只是淡淡的有一种感觉,你说…倘若云旗就是那黄老邪,他开设工房,招募流民,从事生产,制造军械,难道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兵工么?”

这…

像是因为刘备的话,诸葛亮突然感悟到了什么,“主公的意思是,这些就是云旗这封答卷里,所谓的工人阶级!”

“或许是吧…”刘备也不确定,“或许,云旗正在用他的方式,将那些流民拉拢在一起,创造出一个新的力量,一个渐渐壮大起来,足够推翻曹魏的力量!”

咕咚…

诸葛亮微微咽了口口水,他郑重其事的问刘备。

“主公真的决定要实施这摊丁入亩么?”

“呵呵…”刘备一把握住关麟的答卷,爱不释手,“按理说,我不该听信这么一个年轻公子的话,就一意孤行。可莫名的,我想试试!这种感觉就如昔日在南阳时,与孔明你隆中一对,你提出那天下三分的构想时,我的心境一般无二!”

“我知道这摊丁入亩很难,或许比孔明那时提及的‘天下三分’还要难,可若仅仅是云旗提出,我看到后或许会动容,但思虑再三一定会知难而退,可现在…我还有你,孔明!如果是你的话,或许,真的能将这条路走通!”

诸葛亮神情微震,原本浅淡的嘴唇变得多出了一分血色…

他意识到,主公已经被云旗说服了。

主公要走一条,与高祖、与武皇帝,与光武中兴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
诸葛亮的神情依旧是静静地,音调仍然是低低的:

“这就当是云旗献给主公的‘隆中对’吧!”

“亮知道该怎么做了,但…这摊丁入亩,主公千万不要急,主公若信我,就让我一步一步来!让亮来部署这一切…既走通,也走稳,就让亮试着在巴蜀建立一个理想中‘民富国强’的城邦吧!”

听着诸葛亮缓缓的话,刘备只觉得眼眶一阵阵的发烫。

他伸出手,在诸葛亮的肩膀上拍了拍,“二弟有云旗,荆州,我一点都不担心,可我有你,孔明,有你在,纵是万难之事,我相信,你一定能做到,且做好!”

言及此处,刘备郑重的道:

“云旗点醒了我,我刘备本该走出的,就是这么一条‘人民的道路!’”

“孔明,你放手去做,若遇到反对,若遇到阻力时,莫要忘了,你背后还有我!这摊丁入亩,你、我同心,其利势必断金!”





(本章完)
本章已完成!